查看原文
其他

喜报 | 南昌大学在江西省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中再获佳绩

南昌大学 2023-08-09


近日

由江西省教育厅主办的

第三届江西省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决赛

落下帷幕


南昌大学再获佳绩

推荐省赛的9个作品全部获奖

其中特等奖3项

一等奖1项

二等奖5项

获奖数量位居省内高校第一

学校被授予优秀组织奖



本届大赛从校赛选拔到省赛角逐历时近5个月,最终全省33所高校的83个教师团队入围决赛,角逐代表江西赛区出征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资格。


我校高度重视,多次组织校内外专家悉心指导打磨,为参赛教师与团队提供支持与服务保障,助力参赛教师取得好成绩,其中口腔医学院的史彦教授、第一临床医学院的熊柱凤副教授和第二临床医学院的杨玲玲讲师成功晋级,将继续征战全国赛。


快和小南

一起看看这些精彩课程吧!


特等奖

《牙体牙髓病学》

口腔医学院



简介


《牙体牙髓病学》课程教学团队包括史彦教授、杨健教授、陈廷涛教授及郑辉副教授。


团队打造的题目名为“牙”路“髓”行、厚德创新的《牙体牙髓病学》课程教学创新获得第三届江西省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正高组特等奖第一名。教学团队针对传统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通过打造“我爱健康”大讲堂、科研沙龙、临床案例库、荟智论坛、建立虚拟教研室、实施课程思政等一系列举措逐一破解。



团队对标“新医科”建设要求,基于“医文理工交叉渗透,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教学理念,探索并开展研究性教学、创设混合式与多场景环境、拓展教学平台与学习空间、开发《牙体牙髓病学》特色思政案例库,最终构建了通识思政教育、理论教学、实验课程、临床实践、课外拓展“五位一体”口腔医师培养体系,培养具有基础、临床、科研、人文、思政的综合思维的口腔一流人才。通过此次教学创新,课程显著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助推了学科专业建设、提高了课程建设成效、增强了思政教育的引领功效。


史彦教授凭借优秀的自身素养和教学能力,做到了将专业与教学结合,创新与教学融合,用科技为教学赋能,呈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在推进口腔医学教育内涵建设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特等奖

《外科护理学》

第一临床医学院





简介


《外科护理学》是护理专业学生的核心课程,共计128个学时(含理论96学时+临床实践32学时),3.5学分,主要面向大学三年级护理本科生。内容包括水电解质酸碱代谢失衡、休克、麻醉、营养、围手术期、感染、损伤、显微外科、器官移植、肿瘤等病人的护理。课程教学创新团队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导,重构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改革教学评价,结合临床需求,以培养护理岗位胜任力为核心,全面提升护理学生的理论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及临床思维能力,旨在培养“腹中有才、手上有技、眼里有光、心中有爱”的复合型护理人才。


课程教学团队由护理教研室曹英主任领衔,包括闵燕副主任、何朝珠教授等在内的“双师”型师资团队,并有专职教学秘书全面协调教学工作。主讲教师熊柱凤曾获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全省“五一劳动奖章”、国家级青年教师技能大赛一等奖、省级“技能岗位标兵”、南昌大学“青年岗位能手”、南大一附院“十大教学标兵”等荣誉;团队成员获包括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全国宝钢优秀教师奖、中华“杰出护理工作者”、 校级教书育人“卓越教师奖”等在内的国家级、省级奖项19项,团队获省级师德建设先进集体。


课程教学团队对标“新医科”建设目标与要求,致力于教学创新改革,取得了部分成效。近年来《外科护理学》课程获国家高等教育出版社立项数字化课程建设、线上线下混合一流课程,并连续多年获教学质量优秀奖。



特等奖

《内科学》

第二临床医学院



简介


《内科学》是临床医学专业的核心课程,是学习和掌握其他临床学科的重要基础,素有“医学之母”之称。通过内科学教学实践,使临床医学生掌握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和防治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为从事临床各科医疗工作奠定扎实的基础。因此,本课程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具有重要支撑作用。


教学创新团队主讲教师为杨玲玲讲师,其他成员为孙水林教授,李萍教授,黄晓副教授。


《内科学》课程秉承“五术融合、跨区域联动”的教学创新理念,构建以“艺术、技术、学术、道术、仁术”融合的内涵式教学创新模式,有效解决“痛点”问题,提升了课程的“两性一度”,课程创新改革效果显著,实现了培养“五术”内涵的卓越型医学人才的创新目标。未来课程团队将持续深入教学改革,不断更新丰富教学手段,与时俱进、聚焦前沿,为培养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卓越型医学人才贡献力量!




一等奖

眼科学》

第一临床医学院



简介


《眼科学》是一门研究视觉器官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以及预防、诊断和治疗的医学科学。


课程教学团队对标“十四五眼健康”规划和“新医科”建设要求,基于“ 实操实赛促学,研学融合育人”课程教学理念,通过教学内容“立体重构”,教学资源“多维融合”,教学方式“多管齐下”,教学评价“多元互交”等创新措施,在注重学生知识传授、能力提升的同时,依托眼科学科背景,确立了课程“求真、求实和求精”的思政主题,挖掘了课程思政元素润物无声于教与学的全过程中,实现了学生“医者仁心、防盲治盲、甘于奉献”的培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该团队由眼科教研室吴晓蓉老师领衔,包括邵毅、王芸芸和占敏艳老师在内的“双师”“双千”“双高”型师资团队,是一支具有引领、创新、发展的教学队伍。主讲教师吴晓蓉获全国青年女科学家候选人、全国大学生技能竞赛优秀指导教师、省五四青年、省级高层次高技能领军人才、年度十佳“师德好故事”等荣誉;团队成员获省青教赛一等奖、省教学学术创新奖、省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省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奖项20余项,团队致力于教学创新改革已经取得了部分成效,原创的眼科基本技能SOP流程已向全国推广,培养的学生在国内各类比赛中获得各类奖项等,在眼科学教学改革中起到示范作用,激励团队持续改革创新眼科课程教学。


立德树人有道,春风化雨无声。课程教学团队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立己达人,为培养卓越医学人才,在《眼科学》教学改革创新道路上走得更高更远!




二等奖

电工电子学》

信息工程学院




简介

课程主讲教师郑朝丹,副教授,负责课程的总体规划,执教该课程十余年。团队成员王艳庆,副教授,负责课程的实验实践环节,多次带领学生获得电工电子类竞赛国家级奖项;团队成员刘明萍,副教授,负责课程的实验和理论教学;团队成员洪升,副教授,负责课程的实验和理论教学。我们的教学团队是四名经验丰富的老师,所有老师都获得过实验教学案例设计竞赛全国三等奖,主讲老师获得过全国授课竞赛一等奖,2名老师指导学生拿过电工电子类国赛奖项。


电工电子学是一门公共基础课,面向全校多个非电类理工专业的大二学生。课程内容分为电工和电子2大部分,每个部分又分为3个模块,每个模块又各有2-3章,所以内容是非常多的。电工电子学的课程目标分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三个部分。知识目标:具有电工电子技术必要的基本知识。了解电工电子技术的历史、应用以及未来的发展前景。能力目标:培养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工科思维方式,能设计或维修简单的电子电路。素质目标: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交流沟通,体会探究乐趣;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团队精神和文化素养。该课程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直面所有公共基础课共有的痛点,在教学模式上的改革创新对其他公共基础课是有参考借鉴价值的。




二等奖

《播音主持语言表达实训》

新闻与传播学院



简介

“播音主持语言表达实训”是我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二年级第一学期开设的专业核心课,2学分,共64学时。该课程于2021年获批校级一流本科建设课程。本届教师教学创新大赛的主讲教师为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刘擎。


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分为三个维度。在知识传授方面:让学生了解播音主持语言表达的内外部技巧,掌握播音表达规律,用准确地声音形式传情达意,用生动地有声语言感染受众。在能力培养方面:让学生具有良好的科学、人文素养,具有较高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在价值引导方面: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引领,引导学生形成建设祖国、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责任担当和职业理想。


该课程围绕学生传媒素养不高、学科交叉不够和创新能力不强的痛点,充分利用线上和线下的资源优势,通过重构教学资源、重塑教学模式、重建评价机制,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评价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加强艺术实践和社会实践(课程思政),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和思想觉悟得到了提升,屡次在国家级、省级专业比赛中获奖。


展望未来,播音主持语言表达实训这门课程,将继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宗旨,以更大的勇气探索新文科创新之路,以更多的成绩回馈母校。




二等奖

《工程力学》

工程建设学院



简介

力学是研究物体的运动及变形规律的科学。力学的理论广泛应用于工程技术的各个领域,是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重要基础。《工程力学》课程是机械、土木、水利、航空航天、材料等专业的学科基础课,课程内容涵盖了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的主要内容,具有鲜活、生动的工程应用背景, 集深刻抽象的数理科学思维方法和灵活多样的技术创新手段为一体。课程教学将力学基本理论与实际问题紧密结合,深入浅出地指导学生掌握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力学思维”、培养学生形成观察问题的“力学视角”,同时为后续相关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工程力学》课程教学团队是一支师德端正、业务过硬的教师队伍。团队成员多次获国家级教学竞赛二等奖以及省级、校级教学竞赛一等奖,多次获得省、校级教学成果奖,以及各类力学学科竞赛优秀指导教师。团队中现有中国力学学会徐芝纶优秀力学教师2人、江西省金牌青年教师1人,南昌大学“十大教学标兵”2人。团队所在的工程力学系拥有两个国家级教学平台——国家级实验教学以及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更在2019年被中华总工会授予“全国工人先锋号”荣誉称号。团队所授《工程力学》课程也相继被认定为省级混合式一流本科课程和省级线上一流本科课程。




二等奖

《红色研学:江西红色文物青年行动》

人文学院



简介

“红色研学:江西红色文物青年行动”课程,是面向全校本科二年以上学生的创新创业理论课程,共2学分32学时。该课程的主讲教师为骆耀军副教授,团队成员有江马益教授、胡邦宁副教授和刘怡嘉馆员,汇聚了专业教师、思政辅导员和场馆讲解员于一体,老中青搭配合理。团队教师入选教育部、江西省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荣获全国“最美高校辅导员”及全省“学生心中的好老师”等荣誉称号。该课程乘着江西省高质量建设全国红色基因传承示范区、南昌大学“红色基因传承”一流学科建设的东风,率先在地方综合性大学中,围绕“红色文物”这特色主题,践行实践教学理念,以课程、科研和实践育人方式,引导学生沉浸到具体的革命圣地、红色旧址和革命历史纪念场所中去,通过找寻一件件红色文物故事及精神内蕴,激发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该课程与瑞金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纪念馆等、南昌新四军军部旧址陈列馆等共建教育实践基地,联合博物馆、纪念馆等社会力量,聚焦言说一件红色文物、体验一次红色讲解、打造一门红色课程、传承一个红色班级、联合一批红色场所、坚守一种红色信仰的“六个一”目标,引导学生感知文物、感受信仰,以“高校+纪念馆”共建共享的方式,讲好革命故事,传播革命话语,传承红色基因,师生共同成长为一批兼具崇高信仰与深厚理论素养的先进模范。





二等奖

《中国民间艺术的奇妙之旅》

建筑与设计学院



简介

邱璟教授携毛燕玲、李民、马凯等教学团队成员主讲的“中国民间艺术的奇妙之旅”为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本课程以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为目标,将渗透于劳动群众几千年生活的衣、食、住、行、用等各个方面的民间艺术分别展示给大家,它的传承与发展,它的艺术与审美,将树立我们的民族自信心,增强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了解民间艺术伴随着民俗文化的发展历程,理解民间艺术的真谛,使中国民间艺术得以传承和升华。


本教学团队以中国共产党提倡和弘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传承红色发展基因和贯彻绿色发展理念,不断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并取得了卓越成效。在教学过程中,团队认识到中国民间艺术在思政教育中的重要价值,总结归纳中国民间艺术的实践案例,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让学生在专业学习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提高政治素养,使教师认识到中国民间艺术在思政教育中的重要价值,从思政教学实践中逐渐完善我国民间艺术教育教学体系。


未来团队将继续努力,不断优化思政案例素材,完善教学设计,提升知识与思政元素的结合度,用思政之盐点亮知识之筵,让思政与艺术同行!


本科教学公开课(第69期):

南昌大学第三届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决赛观摩


教学工作坊(第184期):

备赛第三届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


全国总决赛将于2023年7-8月在浙江大学举办,期待我校参赛教师团队再接再厉,再展风采,为学校争取更大荣誉。


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是经教育部批准,纳入《教育部直属单位三评一竞赛保留项目清单》的赛项之一,是目前项目清单中唯一一项高校教师教学竞赛活动。大赛旨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助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和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推动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发展,引导高校教师潜心教书育人,打造高校教学改革的风向标。





(点击进入学习)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往期回顾(点击蓝字阅读原文)

01

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南昌大学在行动!

02

南昌大学召开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动员大会

03

“元老”级保安阿姨的南大印记

04

全省教育系统学平险捐资助教问题政策法规告知书


来源|教师教学发展中心

编辑 | 金梓纯、张开霞

责编 | 欧阳仟

审核 | 饶勇、廖元新、邱晓怡


分享

收藏

点赞

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